简介
2019年6月5日,原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人脑库成功入选科技部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被命名为“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以下简称国家脑库)并于2019年8月通过了教育部和科技部的现场考核论证。这是浙江大学首个正式立项的国家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国家脑库是为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整合神经科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专家和力量共同建设起来的。
国家脑库严格按照国际脑库建设标准收集、储存各种神经精神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所捐献的死亡后的脑组织及其生前病史资料,同时为这些脑组织样本做好细致、准确的神经病理学诊断(也即“最后诊断”),
通过正规审批的人脑组织材料研究申请和审批程序,将相关脑组织样本、(匿名的)生前病史资料以及神经病理学诊断报告等提供给科学家们进行研究,
目的是发现和阐明人类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人类疾病的原因,为科学家们寻找相关发病机制并建立有效治疗方法提供最直接有效的研究材料。
国家脑库的建设目标是:计划通过5-6年的努力建成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集收集、诊断、储存和使用一体化的人类健康和疾病全脑组织资源库,为中国的脑科学研究抢占世界神经科学前沿提供重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自2012年11月收集到第一例捐献的大脑以来,已收集、储存了四百多例通过快速尸检获得的人类全脑样本,涵盖常见神经、精神疾病以及无脑部疾病的对照全脑样本。
根据国际脑库建设规范收集捐赠者生前病史信息,对每一例脑样本进行了充分的加工、检测和病理诊断并提供诊断报告。已向国内60余省级及以上科研基金项目提供5800余份研究样本,为国内神经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脑库与世界著名的荷兰人脑库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共建,成立了国际化学术委员会,制定系统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脑库样本的所有神经病理学诊断报告均由荷方专家定期复审。
中荷双方定期互派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并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将影响扩展到全国。国家脑库还把对民众的科普宣传作为脑库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已在国内率先通过各类媒体向民众开展脑科普宣传,提高民众对于死亡后捐献大脑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社会对脑科学研究的支持。脑库已接待科研、媒体、志愿者和学生等单位参观1000余人次,目前已有116名捐脑志愿者登记在册。通过电话、网络等咨询和表达捐脑意愿的民众逐年增加。
人员
国家脑库拥有神经生物学、解剖学、病理学、法医学、生物学、应用数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队伍,
分别承担收集捐献的大脑、取材、免疫组化染色等病理实验、神经病理学诊断、脑组织储存分类管理、信息输入和维护、脑组织样本申请审核、脑组织研究样本发送、研究结果追踪以及数字化管理平台(含数据库)建设等复杂而有序的脑库相关建设工作。
国家脑库由章京教授担任主任,包爱民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沈逸副教授和竺可青副教授担任副主任;专家咨询/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院士担任。
主任-章京教授
章京,海外特聘教授,于2020年由浙江大学全职引进。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杭院区副院长、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线组织资源库主任。
1995年于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部细胞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96 至2001年在范德堡大学进行解剖病理及神经病理的训练,且获得行医执照。
继任国际病理学会(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Pathology, IAP)中国分会秘书长,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神经病理学家。其团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与转化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通过外周体液分离和鉴定中枢神经系统来源生物标志物更是处于行业引领地位,拥有多项国际/国内专利技术。
章京教授现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专项-帕金森病(PD)的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北京市脑认知与脑医学研究阿尔兹海默病的本土化及新型外体标志物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常务副主任-包爱民教授
包爱民,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常务副主任、国际神经内分泌联合会(International Neuroendocrine Federation)秘书长、中国解剖学会人脑库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奥地利布雷根兹国际衰老神经生物学与神经内分泌学研讨会常任程序委员会委员。
分别于1989年和1997年获得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学位,于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4-2007年于荷兰皇家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10月加盟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
包爱民领导的研究组长期从事抑郁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聚焦于针对尸解人脑组织样本的研究,在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应激假说”和抑郁症发病的性别差异机制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在行业著名期刊如Brain、Mol Psychiatry、Front Neuroendocrinol.、Sleep、Cereb Cortex、Trends Neurosci.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5年与同事们一起建立浙江大学中国人脑库,2019年脑库入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为中国脑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支撑。积极关注现代神经科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包括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SELF格致论道等电视和网络平台做脑科学科普演讲,为在民众中对脑疾病去污名化和争取民众对于脑科学研究的支持做出贡献。
副主任-竺可青副教授
竺可青,浙江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副主任。1985年就读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1990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浙江大学病理学理学博士学位。2004-2006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接受博士后训练。2011-2012年赴荷兰神经科学研究所及荷兰脑库担任访问学者。2012年起从事脑库相关工作至今。
副主任-沈逸教授
沈逸,女,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副主任。
1999年起就读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2003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起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理学专业硕博连读,于2008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加盟David Geffen医学院药理学系接受博士后训练。2011年12月以引进人才身份回国,加盟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12年受聘浙江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3年获得浙大“求是青年学者”称号和博士生导师。2018年9月加盟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并担任副主任。沈逸副教授长期从事中枢免疫激活调控突触发育及功能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1)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活星形胶质细胞调控中枢连接;2)免疫信号分子在阿尔兹海默症中的新作用。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在行业著名期刊如Journal of Cel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刘华清-副教授
刘华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教授。
200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神经药理学专业,专注帕金森病的致病机理与药物靶点研究。2006-2007年就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2007-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医学院进行博士后训练,重点研究脊髓损伤后再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2014-2015年,就职于美国索尔克研究所(The Salk Institute),开展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2015-2017,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就职,研究腓骨肌萎缩症的致病机制。2017-2023年,就职于浙大城市学院,任浙江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运动神经疾病,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2023年6月,加盟浙江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国家新药专利授权1项。担任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生理科学会理事。
2022年9月至今,负责国家脑库的宣传工作,担任国家脑库公众号的总编与撰稿人,并任华东地区 ALS脑库联盟的医患沟通联络人。
技术员
任国良、孙冰、吴娟利、方正、蒋沛然、刘建欣、刘翠云
学术委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
段树民,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教授,脑科学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1 年在日本九洲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 至1999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在神经信号传递及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新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在Science. Cell.Nature Cell Biol、Neuron. Nature Neurosci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系列研究论文,促进了人们对神经胶质细胞新功能的认识,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监事长,国际脑研究组织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Neurosci Bull主编,Glia 等重要国际杂志编委。
学术委员会委员:
卞修武,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章京,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杭院区副院长、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线组织资源库主任。
包爱民,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常务副主任、国际神经内分泌联合会(International Neuroendocrine Federation)秘书长。
马超,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解剖与组胚学系主任,“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发育和功能人脑组织资源库主任。
毛颖,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
周江宁,教授,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库安徽医科大学分库主任
申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Dick Swaab,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皇家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与精神疾病研究团队主任。
Annemieke Rozemuller,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病理系
分库
2020年,国家脑库同时在安徽合肥、江苏南京、上海设立了三家国家脑库之分库,分别由安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承建,辐射范围涵盖华东地区长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
各分库与国家脑库签订共建合同,执行统一质控标准,开展资源收集保藏和共享服务工作。这解决了由于人脑全脑组织样本收集的质量受到时间和地域限制,无法实现跨地区收集样本和保藏的困境。
安徽医科大学分库
安徽医科大学分库于2016年5月加盟中国人脑组织库协作联盟,由安医大人体解剖教研室具体负责建设,
该学科分别于1981年、2017年获得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授权点;也是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之(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挂靠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分库
南京医科大学分库于2016年5月加盟中国人脑组织库协作联盟,而于2019年度正式组建“南京医科大学人脑组织库”团队,并成立了两个“南京医科大学人脑组织库”基地,
分别为依托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的人脑组织库基地、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临床人脑组织库基地。两个基地都通过了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复旦大学分库
复旦大学分库于2016年5月加盟中国人脑组织库协作联盟,于2018年起正式运行,目前拥有100平方米空间场地以及一支拥有专业全脑样本采集和保存技术的团队。
在国家科技部以及依托单位浙江大学的有力支持下,国家脑库严格按照符合国际、国内相关法规和伦理学规范的标准,以及国家脑库规范工作流程,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国家脑库库存全脑样本390例,其中位于国家脑库283例,位于安徽医科大学分库24例、南京医科大学分库12例、复旦大学分库71例。